走好中國特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之路——訪全國政協委員、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建軍
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,不僅關乎國家發展的全局,更關系到億萬百姓的福祉,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。在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,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。如何讓老年人能夠安享晚年、老有所為,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。
全國兩會期間,全國政協委員、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,國家衛生健康委原黨組成員、中國老齡協會原會長王建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,人口老齡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將積極老齡觀和健康老齡化理念深度融入養老服務政策法規體系。同時,要加大制度創新、政策供給、財政投入和工作統籌的力度,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創新之路。
記者: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著力推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”“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、作用發揮好、權益維護好”。您如何看待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和特點?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、促進養老事業發展方面,各級黨委和政府還應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?
王建軍:人口老齡化是貫穿我國21世紀的基本國情。截至2024年年底,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3.1億人,占全國人口的22%,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.2億人,占全國人口的15.6%。目前,我國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,老齡化規模大、速度快、區域分化明顯,少子化、高齡化、空巢化、獨居化趨勢逐步加快,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復雜艱巨。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時間節點基本重合,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正視的重大現實課題。
實踐中,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戰略全局高度來思考和認識老齡工作,讓老年人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。堅持正確認識,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融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,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,將積極老齡觀、健康老齡化理念貫穿各項政策制度和社會服務,推動老齡工作向主動應對轉變、向統籌協調轉變、向加強全生命周期養老準備轉變、向注重老年人物質文化需求及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轉變。
堅持歷史主動,抓住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機遇窗口期,加強人口老齡化政策理論研究,形成一批具有全局性、前瞻性、戰略性的政策儲備。著眼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需要,加快構建國家戰略實施機制,明確推進國家戰略的“時間表”“路線圖”,不斷健全老年人社會保障、養老服務、健康支撐體系,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。堅持守正創新,把惠民生與促消費相結合,出臺一系列有針對性、有含金量的政策舉措,挖掘銀發紅利,發展銀發經濟,促進銀發消費,鼓勵支持各地在銀發經濟領域創新先行,引導經營主體積極參與銀發經濟創新發展,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。
記者:2024年,民政部、全國老齡辦、中國老齡協會啟動新時代“銀齡行動”,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、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的一項重要舉措。您如何看待新時代“銀齡行動”對老年人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雙重意義?對新時代“銀齡行動”未來發展,您有哪些期待和建議?
王建軍:一方面,在參加“銀齡行動”的過程中,老年人既能愉悅身心,又可以發揮其在知識、技能、經驗等方面的專長和作用,實現自我價值。另一方面,各級民政(老齡)部門通過組織科技、農業、衛生健康等領域的老年知識分子參與“銀齡行動”,為一些地區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引入銀齡人才,加強智力援助;通過鼓勵低齡活力老年人參與鄉村移風易俗、家庭糾紛調解、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等活動,有助于增強基層治理力量,推動基層治理改革創新。
持續深入推進新時代“銀齡行動”,要在全社會廣泛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,引導老年人踐行積極老齡觀、健康老齡化理念,倡導其保持身心健康,主動參與社會,更好地實現老有所為,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“銀發力量”。同時,堅持“年齡平等”,消除經濟社會生活中的“年齡歧視”,全面清理阻礙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的不合理規定,研究制定支持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政策舉措,持續深化拓展老有所為的渠道平臺。此外,要圍繞不同領域的銀齡人才、不同區域的援助需求,研究設立若干個“銀齡行動”示范項目,比如“銀齡助農”“銀齡扶教”“銀齡送醫”“銀齡護安”等。在此基礎上,加強部省支援、東西部協作、省內協調發展,健全完善各地“銀齡行動”信息服務平臺,及時開展經驗交流和典型宣傳,維護好銀齡志愿者權益。
記者:在完善養老政策法規體系方面,您認為還有哪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需要加強?如何提高養老政策法規的系統性、協同性和時效性?
王建軍:完善養老政策法規體系要注意兩方面問題:一是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,解決養老服務支付體系問題;二是加快推進養老服務立法,解決養老服務依法施政、依法監管等問題。在制定政策時,要堅持系統觀念,強化構建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的政治自覺、思想自覺、行動自覺,及時分析研判人口老齡化的動態趨勢,堅持因地制宜,聚焦廣大老年人的急難愁盼問題,著眼養老服務存在的制度短板,不斷創新和完善政策法規體系,實現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。同時,要強化工作協同,樹立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,制定政策要堅持政府社會家庭個人養老責任相協同、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相協同、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發展相協同、農村養老服務與城市養老服務相協同、老有所養和老有所為相協同、養老服務監管與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相協同,全力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,加快推動養老政策從“有”向“優”提質升級,探索超大規模老年人口國家應對老齡化的中國方案。
記者:隨著老年人消費觀念的轉變,銀發經濟的消費市場也在不斷擴大。您如何看待當前老年人的消費特點和需求變化?如何進一步挖掘和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,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培育發展新動能?
王建軍: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,積極發展銀發經濟,不僅能更好地滿足老齡人口需求,也將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。目前,我國銀發消費正在從單一的生存型向多元化的享受型、個性化逐步釋放。過去,老年人主要是在生活照料、健康體檢、保健藥品食品等方面消費投資,現在的低齡活力老年人更愿意在時尚、社交、居住、運動、教育、文旅、科技等領域消費。
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,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,要綜合老年群體的年齡和身體狀況、生活習慣、消費心理等特征,進一步細分銀發經濟市場,聚焦消費需求重點領域,培育壯大銀發經濟服務新業態、消費新場景。比如,圍繞老年病早期篩查產品和服務、老年體育健身、中醫保健養生、健康食品、保健品及護膚品等老年人健康需求,發展老年健康產業;圍繞老年游學、旅居養老、老年影視等老年人文化旅游服務需求,推出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文化旅游產品,發展老年文旅產業;圍繞半失能老年人對康復輔助器具產品的需要、居家老年人對居家養老產品和適老化改造的需要,發展老年產品用品產業;圍繞老年人在理財投資、個人養老金儲蓄方面的需要,發展養老金融產業;圍繞高品質的生活服務和適老化宜居環境,打造集居住、醫療、養老于一體的高品質養老社區,發展養老地產。
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